能力太强引戒心

情感心理评论阅读模式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李善长曾做过宰相。他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一同起义的老乡中,李善长文化程度很高。开国后,他被封为韩国公,列为文臣第一。
  
  李善长当宰相时,刘伯温的职务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种安排,明显表现出朱元璋对刘伯温生了戒心。刘伯温是一流人才,学识与执政能力均在李善长之上。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提防他。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的学问,但又害怕刘伯温用学问来对付自己。因此,他给刘伯温的定位是:只允许议政,不允许执政。
  
  所谓议政,就是当顾问。有事儿的时候,找你来问问;没事儿的时候,你就一边儿待着去,权力中枢那个地儿,叫你看得见摸不着。
  
  当了皇帝,朱元璋的猜忌心日渐严重,老害怕那些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谋反。有一天,他把刘伯温找来密谈,就责罚宰相李善长的事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李善长资历老,能调和诸位大将及勋旧的矛盾。”朱元璋大惑不解,问道:“李善长多次构害于你,欲置你于死地,你怎么还为他说话?”
  
  朱元璋此话事出有因。却说当初,朱元璋率兵渡淮北狩,留皇太子监国,刘伯温协助李善长处理政务。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因为宽纵官吏腐败导致失国,因此主张吏治从严。此时,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纳贿。刘伯温派人调查核实后,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收监,并奏请皇太子批准,将李彬诛杀。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非常之大,盖因李彬与李善长关系亲密。刘伯温执法不留情面,李善长对他恨之入骨,一直设法将刘伯温弄死。若不是朱元璋对李善长起了疑心而阻止了他的阴谋,刘伯温恐怕早就没命了。因此,朱元璋以为只要把废除李善长的想法告诉刘伯温,刘伯温就会拍手称快,没想到这个倔老头子居然投了反对票。
  
  面对朱元璋的疑问,刘伯温顿首答道:“朝廷换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换立柱。立柱必须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长的大木头,方可支撑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头,方可把旧的立柱换掉。如果用一堆小木头捆起来充当大木头去换立柱,那么,这座房子最终会倒塌。”
  
  这场谈话到此为止。刘伯温的“立柱说”,让朱元璋明白了“束木为柱”的危险。所谓束木,就是大大小小的朝廷官员,他们是大明王朝这座大房子的檩子、椽子、桩子,但都不是最能承受重量的立柱。
  
  后来,李善长终究还是被朱元璋杀掉了。朱元璋找了三个在他看来可以当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刘伯温征询意见。
  
  杨宪与刘伯温私交深厚,刘伯温仍是摇头,分析说:“杨宪这个人有相才,无相器。做宰相的人,心境应像水一样清明平正,用义理而非个人私见作为标准,杨宪却不是@样。”
  
  朱元璋问:“那汪广洋呢?”
  
  刘伯温答:“这个人心胸偏浅,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打了个比方说:“犹如驾车,害怕被他掀翻车辕。”
  
  朱元璋说:“我选的宰相,没有哪个比得上你老先生。”
  
  刘伯温回答:“臣疾恶太甚,又耐不得细繁,若强当宰相,必然会辜负陛下的大恩。天下这么大,何患无才,唯愿明主悉心访求。只不过,方才说到的这三个人,的确都不能当宰相。”
  
  刘伯温的这次议政,肯定有违圣意。此次谈话之后,杨宪、汪广洋以及胡惟庸先后拜相受到重用,但不久又相继被朱元璋诛除。事后,朱元璋承认刘伯温识人更高一筹。他并不因此对刘伯温更尊重一些,反而增大戒心。
  
  一个人把什么都看得这么透彻,对猜忌成性的朱元璋来说,绝不是一件让他愉快的事。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公众号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