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有整整十年,我负责一家传统纸媒的新闻宣传和副刊编辑工作。那段时间,几乎每个月,我都有机会应邀去其他单位讲授新闻写作,或担任大大小小各类征文活动的评委。一度我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认为这样的“高光时刻”非己莫属,自己是最适合的人选。但直到后来,根据组织部门的安排,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许多事情也随之变化,我才重新对自己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
我的新工作岗位,是分管电子、网络等方面的技术岗位。对这方面的业务,我一窍不通,连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都搞不清。因此,上级部门组织的要求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培训活动,我都尽可能安排相关专业、相关岗位的业务人员参加。而随后而来的一些业务交流活动、技术论文评比活动等,我也一次次地谢绝参加,建议由那些专业技术职称比较高的业务人员参加。这些年,与其说我在分管这方面的工作,不如说我在尽我所能地服务好技术人员。
令我想不到的是,自从工作岗位有了调整,再也没有单位请我去讲新闻写作或做征文评委,而接替我过去工作的人,他们虽然未必有过什么文字公开发表,却同样有了讲课和做评委的机会。
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过去,人家邀请的,并不是我,而是我身处的位置,我占有的资源——邀请我,我可以为对方发稿,可以为相关活动发布消息,甚至可以无偿拿出版面刊登获奖作品。对方看中的,不是我本身的水平,而是我手中的资源,我手中的资源对他们立时有用,这一点才是关键。如此而已!
道理很浅显,人人能理解,个个都会说,系自己,袒露心声,刀刀见血,多少有点残忍。
如今,我很少再外出授课或做征文评委,偶尔有机会,也找借口主动婉拒,但因为拥有作家和领导干部这两重身份,我仍有参加各种各样培训、听这样那样讲座的机会。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历程,每次听课,我都会下意识地先对讲课人做出这样的判断:他能坐在这个讲台上,是因为真有水平,还是因为他恰好坐在某个位置上?哪怕对方姓名前罗列着一大串称号,我都必须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知道,许多人一旦离开他现在所处的位置,跟我一样,是很难再获得坐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机会的。
因为这个认识,手边的许多东西,我一直在冷静地分析到底是身外的还是身内的。身外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身内的,努力提升,倍加珍惜。前者都是浮云,后者能不断地使自我升值。
时常听到有人落寞地感慨此一时、彼一时,今不如昔。其实,世上哪有什么人走茶凉,只是自己没有分清身外的和身内的,患得患失而已。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