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话也许老师爱说,学生则不一定爱听。可是,孔子真的因为自己是老师才说学习很快乐的吗?是,也不完全是。
据说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这之前的学校收的都是贵族子弟,孔子招收弟子就没那么多讲究,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人愿意学,交点儿学费,我都教。像子路,那原来就是个好勇斗狠的街头大哥,还欺负过孔子,后来不知怎么的反而拜在孔子门下,成了孔子最忠心的弟子,以至于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就是子路。另一个学生樊迟可能原来就是个农夫,不然怎么会对种菜种庄稼这么感兴趣,追着孔子问学稼、为圃。对那时的普通人来说,一方面受教育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另一方面不是真正爱学习的人也不会费尽心思整束去拜在孔子门下——毕竟平民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当一群爱学习的人聚集在孔子周围,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论语》里学生们记下的孔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
在“爱学习”的排行榜上排第一的当然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孔子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其实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把学习周礼当成游戏来玩了,《史记》里就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啊啊!想想我们招猫逗狗的童年吧!)幼年时的兴趣让孔子十五岁就立下学习的志向!孔子十七岁时,鲁国最有权势的卿大夫之一的孟子就因孔子爱好学习而对孔子评价很高:“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他临死前吩咐儿子拜在孔子门下学习——估计这是孔子最早的学生吧!那时的孔子还没混出啥名堂呢,就只是在鲁国真正执掌大权的卿大夫季氏手下当一个小吏。孔子对待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特别认真,他做仓库保管员的时候账目清楚,做管牲口的小吏的时候牲口繁殖兴旺。后来他成名了,别人羡慕他啥都懂,说他不会是圣人下凡吧?!他的弟子得意扬扬地说,当然,当然!可是孔子却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多才多艺的圣人不是天生的,那都是通过学习得来哒!
童年时的学习是嬉戏,成年后的学习是志向,那么晚年时的学习对于孔子来说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哪怕还处于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中,孔子也快乐地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看穿了诸侯各国国君是不可能真正任用自己恢复周礼的,在他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之后,他便致力于整理《诗》《书》《礼》《乐》《春秋》。“韦编三绝”的故事我们都听过,那是他晚年研读《周易》而流传下来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奋斗一生的政治志向已经无法实现,但这个快七十岁的老人之所以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倒,就是因为学习的快乐。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而以前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晚年的孔子更不需要做什么样子给谁看,他只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生命的充沛完善而学习!这是一种生命自由自在的状态,通过不断地学习滋养生命本身,完成生命本身的意义。学习是对有限的生命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姿态。不管是做国的大司寇拿一年六万粟的高薪,还是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之间的绝粮,不管是年轻还是衰老,都不能改变孔子的这种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放在《论语》篇首,不仅仅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在强调学习是一种快乐。而只有学习成为发自生命本身的需要,才能成为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圣人才有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小时候蹲着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时候,对着厚厚的说明书拼乐高的时候,看一本有趣的课外书的时候……可是经过了各种大考小考之后,我们大都忘却了学习还可以是快乐的。
让学习成为一生的快乐是一件容易又不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孔子还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们不那么急功近利,真正沉下心来,就能多一点“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少一点“学而时考之”的痛苦!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